前幾天和家教學生聊到歸屬感。
不知道歸國子女或者長時間在日本待過的人,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感覺呢?
明明是20幾年來踏過的土地,一夕之間變得既陌生又熟悉。
就算是現在,中文用字遣詞還是無法很流利。賣滷味的阿婆問我:[要不要筷子?]時,我說:[麻煩妳了],她歪著頭說:[蛤?] 這才意識到自己無意識間脫口而出的話。
因為日文的話會說:「はい、お願いします](可能是我翻譯工作翻太多頭腦亂了)
而住在台灣的日本朋友前陣子回日本,搭地鐵時想喝飲料卻下意識的趕快收起,因為他已經習慣台北捷運不能飲食了。驚覺後才又大喇喇地拿出來喝。
一開始在東京,不斷被糾正吃飯的禮節。飯粒不許剩,不能讓筷子懸在半空中,手肘不能拖在桌上。朋友說這影響了出社會別人怎麼看你,男生也會約女生出來吃飯,看對方的家教教養如何。無形中我也變得無法忍受別人吃飯時嘴巴不閉起而發出咀嚼的聲音以及當面打嗝打出聲音。
有次回台灣時,媽媽驚訝的看著我吃的乾乾淨淨的盤子,說:[妳真的是我的女兒嗎?]
談話時變得不會先陳述自己的意見,而是先聽對方說。也變得會看場合而講些無傷大雅的場面話。
幾乎滴酒不沾的我,變得興致來了會突然去超市買幾瓶酒擺進冰箱。媽媽常說女生不用學喝酒,喝酒不是好事。這的確是一般傳統想法,我也無力改變。因為台灣對酒的印象真的比較負面。在日本,每天都有啤酒廣告可以看。喝酒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開心就好。雖然我仍然不能接受他們喝醉後的失態模樣。
坐車前一定先查好時刻表,公車沒停下前會乖乖坐好。通過剪票口時不能有一絲猶豫與錯誤,因為會造成後面的人不便。車子緩緩停下讓我先過時,一定點頭道謝。可是在台灣,行人的生命只能自求多福。雖然給車子看的號誌燈已經顯示紅燈,但是行人的還沒顯示綠燈時,大家已經紛紛過馬路。多等一下,不好嗎? 如果車子就這樣衝過來怎麼辦?
坐飛機時最明顯,每次回台灣,雖然飛機已經降落在機場。但是安全帶的指示燈還沒熄滅時,機艙到處都是[喀擦]打開安全帶的聲音。我的日本朋友問我:[大家到底在急甚麼?] 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日本的咖啡店很多都是有分可以抽菸和禁菸席的,但是因為是開放式空間,還是聞的到煙味。一踏出店家就可以聞到自己身上殘留的煙味。然而雖然台灣室內幾乎全面禁煙,卻也導致很多人是邊走邊抽菸的情況發生。這對身高還小的孩子來說其實很危險,也對走在後頭的人造成不便。
唯一慶幸的是,我們很有愛心。路上看到有人有困難、問路的、行動不方便的一定會上前幫忙。也一定會讓出博愛座給需要的人。這是連日本人都相當敬佩的國民性。
在日本,有時候還是會有無法理解他們行為的時候,然而在台灣,似乎又跟周圍的人反應、想法變得不太一樣。或許是因為當初努力想讓自己盡早融入並習慣日本的生活,久而久之很多事情變的理所當然而不會多想。在台灣又覺得台灣人覺得理所當然或者隨便他去的事情,或許靠大家的力量加油點就能有所改善。
這兩個地方,我都很愛,都是曾帶給我溫暖的家。我愛日本的生活品質,流行敏感度,懂得感謝的心;也愛台灣的美食和可愛溫柔的個性。有時候都會幻想如果能結合兩國的優點那這地方該有多好? 笑
留言列表